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普惠金融发展仍有不足 数字技术可为其注入“新动能”

普惠金融发展仍有不足 数字技术可为其注入“新动能”

2021-11-05

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近日在“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我国普惠金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不同的区域间,发展均衡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群体享受的金融服务质量也有差别。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数字化已成为重要推动因素。在引流获客、风险管控等业务实践环节,应继续大力推进普惠金融与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

 

普惠金融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尹优平看来,某些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不够精准有效,一部分老年人面临着数字鸿沟的问题,一些低收入群体也较难获得信贷服务。

 

他进一步表示,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防止返贫和促进乡村振兴、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和促进就业服务民生的需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化。

 

另一方面,对于普惠群体来说,尹优平认为,一些群体的金融能力与金融素养较为欠缺,有时并不知道如何选择和使用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致使金融效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满足投资者安全投资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客服中心政府机构服务部主任谷体峰亦表示,以柜台发行的地方债为例,随着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特别是利率往上走的时候,如果持有居民选择在二级市场卖出,那么价格可能就会低于面值,但如果持有到期,则可以实现安全兑付。

 

在乡村振兴领域,普惠金融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是“大国小农”,整体体量较大,但个体小而分散。基于该特点,工商银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李纵认为,如果以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要触达至个体,经营成本会相对较高。同时,她认为,农业生产领域会受到气候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影响,银行面对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此外,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态势,普惠金融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刘峰认为,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金融产品体系、服务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改进完善;稳妥创新适老化投资理财产品,丰富完善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呼吁社会各方加大对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资源要素倾斜力度。

 

数字化助力普惠金融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表示,普惠金融需要在技术上探讨如何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从而能够自动地放款开展金融服务。鉴于目前金融行业向小微企业、向个人投放贷款的工作量较大,他建议称,可建立大数据库来支持普惠金融,大大降低金融成本。

 

尹优平认为,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数字普惠金融将持续成为普惠金融的重点发展方向。在不断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和综合化。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普惠金融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刘峰亦表示,金融机构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提高营销获客、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精准度,为普惠金融群体提供更有弹性、更有稳定预期的金融产品。

 

从实践层面来看,数字化已充分利用在普惠金融的获客渠道。邮储银行相关人士介绍称,持续拓展政务、产业链、渠道引流三类数据对接,实现批量化、链条化式获客,例如加强与政府部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行业协会等多方合作,并持续拓展与发改委、工信部、地方税务等G端的平台数据对接,推动批量拓展客户。

 

此外,数字化智能风控也是提升普惠金融业务质量的关键抓手。李纵介绍称,工行打造与数字普惠相适应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呈现出数据驱动、动态预警、实时管理、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上述邮储银行相关人士亦表示,通过广泛引入工商、司法、征信、税务等外部数据,构建基于客户画像、行业分析、风控模型、额度策略的智能风控体系,实现了贷前、贷中、贷后环节客户风险的识别和提示。

相关文章